远洋集团债务重组迎来进展,7笔境内公司债的重组议案获得债券持有人会议表决通过,涉及金额合计130.5亿元。
远洋集团(03377.HK)11月26日公告,远洋集团全资附属公司北京远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7只公司债券(即H15远洋3、H15远洋5、H18远洋1、H19远洋1、H19远洋2、H21远洋1及H21远洋2)于2025年8月15日起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停牌。停牌期间,鉴于远洋控股整体经营现状,远洋控股召集了该等公司债券之债券持有人会议,审议债券重组的议案。截至本公告日,该等公司债券的相关重组议案已经持有人会议表决通过。该等公司债券自2025年11月27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市起复牌。
远洋集团称,根据相关债券持有人会议结果的公告,相关方后续将按顺序启动现金购回选项、股票经济收益权选项、资产抵债选项(住宅项目收益抵债和商业项目收益抵债),具体安排以远洋控股后续公告为准。
根据远洋控股公告,自2023年以来,远洋控股全力以赴保交付、化风险、稳经营,尽管取得了积极成效,维持了总体稳定的有利局面,但是资产负债结构依然承压,流动性仍然紧张。经间接控股股东远洋集团协调,远洋控股拟对10只债券进行重组,涉及金额合计180.5亿元。
此次获得表决通过的,即为上述10只债券中的7只公司债券,合计130.5亿元。


远洋控股是远洋集团境内最主要的业务经营实体和发债主体。在境内债务方面,远洋控股虽然于2025年上半年完成了4支信用债的阶段性展期,但由于资产负债结构持续承压,严重制约后续经营造血。
2025年8月1日,远洋控股正式公告其境内信用债整体重组方案,拟对相关债券本金和利息偿付安排作出调整,并提供现金购回、股票经济收益权、资产抵债等多种清偿选项。项目类债务层面,远洋控股则将通过引入资金、盘活资产、协商展期、逐步清偿等方式推进各项债务的风险化解。
值得注意的是,境外债务方面,远洋集团境外债务重组已于2025年3月27日正式生效。远洋集团境外债重组总规模约63.15亿美元,将转换为约22亿美元的新债务,以及约41.15亿美元的新强制可转换债券及新永续证券。
作为首家通过英国重组计划和中国香港协议安排并行实施境外债务重组的内房企业,本次重组为远洋集团降低杠杆约40亿美元,改善了资产负债结构,缓解了境外流动性压力。
随着境外债务重组完成,远洋集团的贷款总额也由2024年末的983.73亿元,下降至2025年中期的669.97亿元。受境外债务重组影响,今年上半年远洋集团实现境外债务重组收益317.56亿元,增厚了今年中期利润。
2025年上半年,远洋集团实现营业收入62.03亿元,同比下降53%;毛亏为49.66亿元,拥有人应占溢利为102.02亿元(2024年上半年为亏损53.82亿元)。主要是由于完成境外债务重组带来的非现金收益所致,去除前述一次性境外债务重组收益影响后,中期拥有人应占亏损。
伴随行业的深度调整,远洋集团也在谋求转型。今年上半年,远洋集团在开发代建、商管资管、用户服务三大板块持续深耕。现有业务稳步推进的同时,积极谋求业务转型,拓展各类轻资产业务。
在2025年中期报告中,远洋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明表示,将加大轻资产转型力度,充分发挥集团多业态、全产业链优势,积极探索房地产新模式。大力发展开发代建、商管资管、养老服务、物业服务等轻资产业务,积极探索城市更新、存量资产处置等赛道。
远洋集团副总裁赵建军介绍,代建业务已经成为远洋集团的重要发展方向。
根据克而瑞数据,2025年1-9月,远洋建管新拓代建项目面积达71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4%,且较2024年全年高出27%。在克而瑞2025年1-9月代建新增规模排行榜上,远洋建管位列第8位;而2024年同期,远洋建管尚位居第16位。
在城市更新方面,界面新闻从远洋集团了解到,近日,远洋集团与新疆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厦门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正式签署城市更新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克拉玛依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远洋集团在城市更新领域已深耕二十余年,累计实施面积超3000万平方米,构建起涵盖“片区更新、存量盘活、社区焕新”的系统化解决方案体系。近两年,远洋已落地17个城市更新项目,涵盖片区综合开发、商业运营提升与老旧社区改造等多个领域。
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2025年1-10月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2.9万亿元,预估2025年TOP100房企销售额相比2021年大幅下降。
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分析指出,一方面,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持续深度调整,市场规模急剧下滑,房企销售额明显下降。另一方面,TOP100房企群体发生了较大变化,如多家千亿民营房企发生债务违约,销售受到较大冲击,跌落出了TOP100之外。
刘水表示,在行业深度调整背景下,高负债房企面临严峻的偿债压力,企业亟需通过债务重组、资产盘活等方式逐步恢复正常经营。受限于债务压力与市场信心不足,存活的民营企业普遍转向资产运营等轻资产模式。
除了远洋集团之外,近期债务重组迎来进展的还有融创和碧桂园。11月5日,融创中国(01918.HK)发布公告,约96亿美元的境外债务重组获香港高等法院批准。碧桂园(02007.HK)11月6日公告,公司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在11月5日的债权人会议上获得通过,公司将于12月4日进行的聆讯上寻求法院认许该计划。此次碧桂园纳入重组范围的境外债务规模合计约177亿美元。
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资产律师陆鼎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说:“市场形势风险,存货储备的错配,融资渠道枯竭,管理团队的耗散,债权人的博弈,这些问题对于很多出险的民营房企而言,自身能够腾挪的空间太小了,当然这也是行业重组、破产、兼并、集中度提升的必然过程。”
尽管一些公司债务重组取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考验。刘水指出,必须认识到,债务重组只是“输血”,解决暂时的流动性危机,而根本出路在于恢复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这意味着房企在化债的同时,必须全力保障项目交付,以重建市场信心。同时,应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向不动产运营服务商、城市更新等符合政策导向的新发展模式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