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文文
处所两会密集召开,各省份2023年政府工做陈述也相继出炉,对2023年的重点工做停止规划和摆设。
2022年,我国经济运行交出了殊为不容易的成就单,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经济运行总体不变。当下,面临不竭变革的国际国内形势,又有哪些需要警觉的“超预期因素”,该若何驱逐新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哪些挑战?
梳理2023年各地政府工做陈述发现,很多省份都清醒指出“经济恢复根底尚不安稳”。
如河北、广东、吉林等地的政府工做陈述指出,需求收缩、供应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广东、宁夏指出,不服衡不协调问题仍然凸起。
北京、山东、河南等地政府工做陈述中提到,经济恢复的根底尚不安定,企业出格是中小微企业消费运营困难较多。
此外,一些省份对外部风险非分特别存眷,认为当前外部情况不确定难意料因素增加。
近期,很多国际组织都对本年世界经济前景不乐不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估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持续放缓。
世界银行也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1.7%,较去年6月预测下调1.3个百分点,为近30年来第三低程度。世行称,受通胀高企、利率上升、投资削减、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正急剧放缓到“危险地接近陷入衰退的水平”。
上海市政府工做陈述指出,当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财产变化深切开展,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昂首,不确定难意料因素增加。
福建政府工做陈述也指出,当前国际经济情况更趋复杂严峻,外部需求不敷将对该省产生更大影响。
若何妥帖应对那些挑战,成为2023年中国各地经济工做的一大看点。
若何提振内需?
2022年消费走弱,必然水平上拖累了中国经济,若何促消费、扩内需是本年经济的必答题。在多省份经济恢复根底尚不安稳之际,提振内需尤其需要。
西京研究院开创院长赵建暗示,跟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中国需求将呈回暖趋向。但是,需要警觉全球经济衰退以及兴旺国度供给链转移形成的外部需求塌缩。因而,迫切需要扩大内需。
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也提醒,目前,中国需要尽快将经济增长恢复到潜在的增速程度,以提振企业和消费者自信心。
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2023年消费有望回暖,但苏醒水平还面对较多不确定性,需要政策进一步加力。建议加大中央财务抵消费的撑持力度,通过撑持各地发放消费券、加大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补助、阐扬平台企业消费放大器感化、加强财务撑持与金融办事联动等体例,鞭策消费苏醒。
多措并举提振市场预期
受疫情影响,2022年市场主体运营面对必然困难。为此,各地推出多项行动助企纾困,培育和强大市场主体。在一系列政策施行下,企业有序复工复产,保市场主体工做获得积极效果。但市场主体预期仍然懦弱,活力仍需提拔。
多省份在政府工做陈述中提到,企业出格是中小微企业消费运营困难较多,并就此提出改善市场主体预期的要乞降相关行动。
例如,北京市政府工做陈述提出,出力加强各类企业活力。鼓舞撑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开展强大。积极促进平台经济持续安康开展,鞭策构成一批“绿灯”投资案例,撑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开展、缔造就业、国际合作中大显神通。
浙江提出,将加快造造业、办事业、农业等财产数字化程序,鞭策传统财产、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
“跟着中国经济社会脱节疫情进入一般运转形态,大国经济的规模效应和韧性再次闪现,经济主体的预期也会逐步恢复。”赵建说。
在全球化系统中寻求保障
阐发人士认为,若何化解外部风险也是中国各省份需要面对的一大考验。
赵建指出,中国的能源、粮食等经济平安问题,需要放到全球化系统中寻求供应保障。在他看来,那一切取决于表里部营商情况的改善,内部需要处所政府本能机能的改变,外部需要打造有利于中国经济开展的国际情况。
中国宏不雅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郭丽岩认为,中国经济持久向好的根本面没有变,估计2023年经济整体上升;财产系统韧性足,市场潜力空间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动能将进一步加强,可以有力对冲和化解倒霉冲击。
来自:国是曲通车
编纂:陈昊星
责编:魏晞